最近你要去菜场,就会发现卖芦穄的摊位少了,数量也不多。有顾客询问原因,买主就会说:卖相好的都进了芦穄填了。填过的芦穄,色泽、滋味和刚从地里割下来的一样,到了春节前后,一段填芦穄相当于现在一根的价钱呐!

填芦穄
芦穄是崇明的名优土特产,初夏起三茬芦穄先后成熟直吃到晚秋,到了寒冬腊月乃至新春佳节里,还可饱饱口福,吃的就是色味不变的填芦穄。

填芦穄难,填出质量好的芦穄更难,弄不好芦穄“醉脱”,变质变味没有了诱人的甜味。
霜降过后,天气转冷,初霜出现,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。这时芦穄已长得老透,可以填了。
先是选择芦穄:应是粗长挺直、不蛀不断的,还须梢上长出两三个“二条头”的。二条头,指叶腋里生出的侧芽,是芦穄老透了的标志。

连根拔起芦穄,摘去叶子,削去根须,保留根茎。
看准天气晴朗的一日,选择干燥通风、排水顺畅的地方,刨挖芦穄填(坑),深度宽度与长度,根据芦穄的多少和长短而定,底里铺一薄层柴草。将芦穄根并根,梢并梢,整整齐齐排放在“填”里,芦穄上再盖一薄层柴草,用细碎的泥土严密覆盖至隆起于地面,芦穄填上再堆放些柴草,周边刨出排水沟,确保雨天及时排水。铺与盖的柴草,都是为了保温、防冻、防水。
大功告成,以后常来照看照看,主要防漏雨渗水,还要防娄阿鼠。
拔芦穄
入冬以后开芦穄填,在芦穄根那一头拔开泥土、柴草,紧紧握住靠上面的一根,用力往外拔,俗称“拔芦穄”。
拔芦穄是有技巧的,既要用劲又要缓慢,力的方向与芦穄在一条线上。按预定根数拔好后,仍将柴草填塞洞口,盖好泥土。
过去与现在,均有农民填了芦穄换钱的,冬春里扳成二节一段,去集市叫卖。物以稀为贵,虽然价格大涨,二节卖到先前一根的价,依然引得顾客争相解囊。

近年冬日,多见旅游景点上,卖芦穄的一到,游客如发现新大陆般拥过去,边吃边喊“爽”,笑谓冬天里吃芦穄,与围着火炉吃西瓜一样有意思,有说比吃冰激凌还过瘾,还有的问腊月里怎么会有新鲜芦穄,当听说这是填芦穄时,南腔北调追问“什么叫填芦穄”“怎样填芦穄”。
因为芦穄有节又甜,甜甜蜜蜜节节高,寓意吉祥;再者过年了阖门团聚,让在外的亲人同享家乡美食;又新春佳节亲友往来多,正可用来待客、馈赠。
崇明人习惯,芦穄填在春节前起底,小年夜或年三十,老小出动,拔出全部芦穄,揩抹干净,扳成节头,装进竹篮。春节里当年货享用,城镇亲友光临拜年时,捧出来待客,客人必眉开眼笑说:“稀货,稀货,胜过香梨红富士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