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七十年来,崇明岛上居民出行,交通、运输工具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
我(沈树玉)出生在解放前夕,长在新中国,亲眼目睹了崇明人出行、交通运输工具的巨大变化。五十年代,刚解放,交通建设跟不上,交通工具严重匮乏。居民出门办事,极不方便。年轻人出门,靠二条腿走,俗称11路电车。老人走亲戚、新媳妇回娘家,由儿子、丈夫用独轮车,俗称(小车子)推着走。那时我上小学从龙王庙到浜镇小学要走二里多路,每天四次共走八里多路。从一年级起,没有家长送,都是自己走,最多搭上几个邻居小朋友一起走。每到雨季,阴雨连绵,烂泥路泥泞不堪。我们肩上背着书包,一只手里撑着很重的油布伞,赤着脚一脚高一脚底,走走停停、停停走走,要走好长时间。如果碰上大风大雨,雨伞撑不住,身上全淋湿,裤腿上全是泥浆。六十年代,读大同初中了。还是二里多路,还是烂泥路,按理说人大了几岁,上学容易些。谁知道,要过蟠龙河,河上架着一条木板桥(不足三尺宽)上学必须要过桥。尽管桥旁放着一根长竹竿,人可撑着杆走,但脚下滑得很,摇摇晃晃,担惊受怕,过桥好不容易啊。
六十年代,居民出行还是主要靠双脚。少数人家买得起脚踏车(自行车),即使有了脚踏车也不舍得用,出远门才用,短途不用,像宝贝似的放在家里。一旦用了,回来擦得锃亮。没脚踏车的人家要出远门,绝对不好意思借人家的车用。后来出现了用自行车做生意(踏二等车)双方都得益,有自行车的人挣点零花钱,坐的人图个快。记忆中,那时交公粮,粮库设在长兴镇,运输工具匮缺。生产队交公粮,大家用独轮车推。我约十二、三岁,就帮助妈妈送过公粮。妈妈推着独轮车,车头横杆上系一根担绳(或麻绳),我把绳子放在肩上,在前面弓着背弯着腰、拉着绳子往前走(强劳动力是不用拉车的)。一个生产队,交公粮的队伍浩浩荡荡,弯弯曲曲排得像一条龙。
六十年代末,生产大队里买了东方红拖拉机,大拖拉机主要任务到各生产队搞土地平整和耕地,也有兼顾运输的。但大拖拉机耕地,转弯必须大,所以田块四角耕不到的太多。后来很多生产队置办了手扶拖拉机,小拖拉机灵活,田角转弯方便,很实用。每逢开河做岸,做民工,小拖拉机就当运输工具,民工和工具统统装在小拖拉机上,直到目的地。生产队买农药、化肥,卖农产品也靠它。偶尔,有人有急事外出,搭上拖拉机,也可送一程。记得我的一个邻居生病住中心医院了,家人去南门看望,公交车只有一条线路,而且班次又少,不方便,二条腿得走20多里路,常在路上拦拖拉机,请求搭车,帮助送一段路。拖拉机在当时既是重要的农具,又是交通运输工具,它功不可没。当时在农村,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!
七、八十年代,家里全劳动力多的人家或者有外来经济的人家买得起摩托车了,于是崇明岛上盛行摩托车。那车速度快,简直是风驰电掣,来无踪去无影,好威风啊。还可带人、带物,方便。哪个年轻小伙,有一辆摩托车,漂亮小姑娘准是优先选择,处对象。也许是因摩托车太贵的原因吧;也许是摩托车出的事故太多了吧(岛上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不少因不易掌握性能而出事故);也许是电瓶车轻便又稳当吧。没几年,岛上买摩托车的人渐渐少了,买电瓶车的人倒多起来了。现在,电瓶车像当年自行车一样盛行,几乎家家都拥有。比起摩托车来更受到岛上居民的青睐。
二十世纪末到现在,随着岛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小轿车开进农民家门了。现在越来越多,要不是因为拍车牌照难,轿车多得赛自行车。现今家有轿车是家常便饭,女孩谈恋爱,首先要知道男方有无车子、其次是房子、票子。近年来还相互攀比,轿车越买越高档,出门办事(不管大事小事)油门一踏,很快办成。这全靠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好处,经济发展了,农民富裕了、生活好起来了,尽管公交车多了,但还嫌不方便,就买起了轿车。老百姓做梦也想不到,解放前洋人、阔少爷坐的轿车,现在每个农民都坐得起,买得起了。不少人家还为轿车盖起了车库呢!更有可喜的是,很多人家买了一辆又买第二辆,档次越买越高档。
解放70年来,居民出行交通、运输工具的不断变化,证明了党的政策的英明,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无穷实惠!
从岛上公交站、公交线路、汽车班次的由少到多,也能看到崇明岛的发展速度之快。
解放初期,全崇明只有南门、堡镇二个公交站,只有一条从南门到堡镇烂泥公路,通公交车。58年人民公社后才铺成砖屑路,岛上除了公路附近的居民受益外,大部分享受不到这交通的好处。随着时代进步,经济发展,今天崇明巴士活跃在岛上每一个角落,岛上公交线四通八达。岛上中心医院是个大站,崇明巴士就有15条公交线路经中心医院。如今,智能化公交登陆崇明巴士通系统,覆盖全区48条公交线路。
路况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, 公路质量由泥路到砖屑路再到柏油路、水泥路。路面宽从一车道到二车道,直到现在的四车道、陈海高速公路八车道,路面总宽200米。
生产队耕地、集体单位运输工具从小拖拉机到大拖拉机、大小卡车。居民出行工具从木质独轮车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、电瓶车、直到现在小轿车,新能源车。这些交通工具的变化,标志着崇明经济的飞速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。
崇明从解放到80年代, 岛上居民出岛靠的是二个船码头(南门、堡镇)乘船。90年代后又新建了新河码头,现共有三个车客渡码头。船班次越来越多,南门整点开往石洞口,另有快速船开往宝杨路码头,半个小时一班。新河码头每逢半点有船,还有堡镇码头有快速船开往宝杨路码头。要进出岛,水上交通也很方便。
2009年10月31号,全长25.6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通车,给崇明乃至整个上海居民带来了福音。上海、崇明两地之间,不再只有“看天吃饭”的渡轮接驳了。五条申崇线直达南门、堡镇、陈家镇,(还有申崇五线开往长兴岛)。大大地方便了岛上居民的进出岛自由,也让相对闭塞的崇明开放了,为岛外各界各地人士了解崇明、欣赏美丽的海岛风景提供了方便,更使崇明在信息交流、物资运输、旅游等各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。
值得高兴的是,在最新的交通规划中,崇明岛将会新建2条轨交(沪崇启铁路、轨交崇明线),2条景观大道(崇明生态大道、环岛景观大道),1条公路(G40沪陕高速)。不久的将来,人杰地灵的祖国第三大岛—崇明岛,将成为交通运输发达、旅游、观光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美丽的世界级生态岛。展望未来,我们可爱的崇明岛,足以和美国的长岛、韩国的济州岛媲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