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海瀛洲 | 长江门户

这个绿绿的小丸子,是好多崇明人的心头爱~

青团的由来,源于“禁火寒食”的传说。春秋时期,忠臣介子推历尽磨难,不惜“割股奉君”,全力辅助晋文公复国,大功告成后悄然隐居绵山。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做官,介子推淡泊名利,就是不愿下山,宁可活活烧死。文公伤心不已,亲临安葬,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“忌日”禁火寒食,以示悼念。就是禁止生火烧饭,吃先已做好的冷食,所以这一天叫做寒食节。

由于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相邻,渐渐合为清明节,吃冷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习俗。大江南北冷食中最为普遍的,就是包着豆沙馅的青团。对此,明朝郎瑛的《七修类稿》、清朝顾禄的《清嘉录》,以及袁景澜的《吴郡岁华纪丽》等多种古籍中侪有记载。

明清时代,崇明上下百沙城乡人家,都备好了青团——新蓬圆子过清明,请看乾隆年间吴澄《崇明竹枝词•清明祭祖》里的吟唱:“挈盒携樽郊外行,新蓬圆子祭先茔。”诗中的“新蓬圆子”,是指米粉里加了新鲜蓬蒿菜汁做成的青团,这两句的意思是:带着食盒酒器去郊外,取出新蓬圆子放在坟前祭祀祖宗。

青团以青色得名,颜色有多种,为什么偏偏选择青色呢?宋人陈元靓的《岁时广记》作了回答:“色青,资阳气。”按古代阴阳学说,人间为阳,地下为阴,清明节又称鬼节,这一时段野鬼出没,阴气盛行。而青色标志了阳气满盈万物春生,吃了青团助阳壮阳,鬼不敢近。

那么青团的“青色”是怎么来的呢?古书记载,来自可食的绿色植物,如杨桐、细冬青、艾草、雀麦草、泥胡菜、鼠曲草等,这些东西具有营养价值、保健功能,有益身心健康。崇明岛的城乡居民,则多取自草头、青菜、蓬蒿等蔬菜。

小时候曾看着母亲把青菜洗干净,捣烂了过滤取汁,加水与糯米粉拌合揉捏,揪一团嵌进豆沙,搓成圆圆的青团。还有的将草头切碎,拌在米粉里做成草头烧饼,当作青团清明节派用场。

旧时崇明人家,多数自己做青团,如今多数买现成的了。虽说买现成的方便又省事,但也有不嫌麻烦不辞辛苦自已做的,既为身体力行继承清明传统文化,表示了对先祖的孝敬尊崇;还因为自给自足的新鲜可口,没有添加剂之类,吃得更放心。

前些年曾有豪华型青团上市,诸如猪油玫瑰青团、蛋黄肉松青团、豆沙百果青团等,但好景不长。盖因豪华型青团价钱贵,营养过多又油腻,不实惠,多数只是“尝尝”而已,内心还是喜欢传统的豆沙馅青团。

传统的豆沙青团,看着碧绿油亮,青翠欲滴,玲珑可爱,入口糯软细滑,豆沙的香甜,淡雅的草香,留在唇齿之间,正合了清明时节嫩绿如茵、花草芳菲的节令物候。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